
當前位置:
木門網>
木門新聞>
木門周邊>
詳情
手機版最新留言:
使用手機微信“掃一掃”功能,掃描以下二維碼,即可將本文分享到“朋友圈”中。
2010-07-20 編輯:中國木門網 來源: 瀏覽數:107236
一家只有12戶人、12頭牛,資產不足4000元的作坊式企業,被創新的“魔棒”點化,一躍成為產值超億元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,完美演繹了“星火燎原”的大戲。
一家只有12戶人、12頭牛,資產不足4000元的作坊式企業,被創新的“魔棒”點化,一躍成為產值超億元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,完美演繹了“星火燎原”的大戲。
重慶星星套裝門有限責任公司的革新之路,給庫區產業發展一個深刻的啟示:沖破觀念的桎梏,竹材、碎料可以變廢為寶;走出思維的峽谷,一扇竹門也可以化作征帆,通江達海。
■ 沖破樊籬小作坊“變身”
劉傳清,重慶星星套裝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,這位簡樸如工人的老人,精明、有擔當。
1962年,12戶人,一家用12副石磨、12部面機和12頭黃牛加工面條的作坊式企業——溫泉磨面社在開縣溫泉古鎮悄然誕生。成立之初,磨面社按“上級計劃”生產,企業收益僅夠維持職工們的最低生活。“不改革就散伙”,“不敢闖新路子、不擴大生產就只有死路一條!”劉傳清回憶說,循規蹈矩的生產和經營,使企業一直處于瀕臨倒閉的邊緣,職工們“放開”、“搞活”的呼聲越來越強烈。
在那個特殊的年代,一個小小的作坊式的鄉鎮企業要“自立”,無異于“吃了熊心豹子膽”!為了生存與發展,昏黃的煤油燈下,12個合伙人經過三個晝夜、數十回合論爭,最后立下了“生死盟約”:大膽地闖,悄悄地試。
思維的禁錮一旦打開,創新的行動便有了取之不盡的源泉。
為了不被“棒打出頭鳥”,磨面社先從技改嘗試創新。山區沒有電,磨面社的生產完全靠腳踩、手搖、牛拉大磨,費時費力效率低。為了提高效率,他們從縣城買回一臺舊柴油機,架起12部面機“一條龍”的流水生產線,原來幾十人勞動,日產300公斤面粉,技改后只需10人,日產量翻了一番,面條的質量提高了,經濟效益得到極大改善。
職工們擴大生產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。有了資金和技術積累的磨面社,再也不滿足于僅僅“來料加工”,而是敏銳地捕捉市場需求,在企業內部實行“一業為主,多種經營”的路子,先后進行油扇、竹筷、白云石粉、小印刷等產品的開發。當別人還在油扇上印“為人民服務”的傳統標語時,劉傳清的思維又轉了個彎:他在生產的扇子上印著“三打白骨精”、“阿詩瑪”等鮮艷靈動的圖畫。油扇自然比“正統”的產品每把多賣幾分錢,每年能多收益數千元……小小的溫泉磨面社也一步步“變身”為溫泉工藝廠、溫泉工藝有限公司,最后“變”成現在的重慶星星套裝門有限責任公司。
■ 自主創新竹廢料變廢為寶
上世紀80年代,木質碎料板非常掙錢。看到自己工廠的竹廢料被大量拋棄,劉傳清很心痛:“能否利用這些邊角余料,生產市場緊俏的碎料板呢?”
他和技術攻關組的同事們將竹廢料用石磨磨成粉末,再用凝膠凝固,用鐵錘“軋”成板……經過101次反復試驗,一塊十來公分長的竹材碎料板終于成形。
隨后,劉傳清和市科委的同志,帶著以竹代木碎料板來到北京。經過漫長等待,竹料碎料板被中國林科院鑒定為“世界僅此一件”,從而列入國家“星火計劃”。申請專利時,劉傳清將它命名為“101型野生雜竹碎料板”,以此紀念這項發明的來之不易。有了核心技術,星星公司隨即投入18萬元,建成了第一條年產1000萬立方米的竹材碎料板生產線。
先行者總會遭遇跟風的煩惱。許多企業看到竹料人造板的市場,紛紛跟進,星星的優勢也逐漸被蠶食。
然而,創新的大門永遠是向思想解放的先行者開放的。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后期,劉傳清就看中了新的項目——生產室內門。
據測算,我國每年室內門需求量在7000萬套以上,以平均每套門1000元計,這塊市場高達700億元。當他著手生產室內門這個新產品時才發現,別說在開縣,就連當時整個四川省,專業生產室內門的廠家也寥寥無幾。為此,他和公司的技術骨干遍訪室內門生產廠家,就著簡陋的設備,摸索著生產中低檔木質室內門。
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,所需木材量急劇增大。由于過度砍伐,開縣出現“木材荒”,國家也發布了原木砍伐禁令。尋找代木原料,刻不容緩!
一天清晨,當劉傳清漫步竹林時,婆娑搖曳的翠竹激發了他的靈感:開縣乃至整個三峽庫區竹材產量巨大,且竹子生長周期短,當時開發利用率極低。何不以竹代木,生產竹門?雖然星星有成熟的竹材碎料板技術,但用竹壓制成門在國內還沒有先例。劉傳清始終沒有丟棄創新這個星星發展的不二法寶,他和技術攻關組成員將大年三十、正月初一全搭上,全力以赴研制以竹代木新產品。
68次試驗,68次摔打。1987年,以竹代木新產品“一次成型空心板”又一次填補了國內空白。這種空心板采用平壓法壓制,中空為方形,用在竹門板上,不但節約竹材,減輕重量,而且還有隔熱、隔音效果。同時,竹材強度比木材強,采取中空結構的設計工藝,增強了門板的力學強度,可使其不變形。
3000多封商業信函雪片似地飛向星星,17個省46個縣(市)、南腔北調900多人涌進了破舊的小廠大門。那一年,劉傳清抖出帥鄉人的“帥氣”,瀟灑地與17個省的68家企業簽訂了技術轉讓合同;那一年,一個年產值只有10余萬元的小廠一躍成為年產值200多萬元的企業,產品迅速占領重慶、鄭州、宜昌等10多個城市的市場。
但星星并沒有裹足不前。劉傳清從套裝西服上得到啟發,在業內第一個提出“套裝門”概念,星星又一次成為市場的領跑者。2002年,星星在一次成型竹材碎料板生產技術上,新開發了具有世界首創的“竹材套裝門”系列產品,并自主研發了“竹材套裝門”成套生產設備以及國內先進的生產工藝。在科技創新領域中,星星共自主研發并獲得國家專利28項,專有技術38項……先進的“以竹代木”技術,獨領市場風騷。
志存高遠“擦邊球”引發全球貿易
2000年,正是中俄邊境貿易紅紅火火的時候,將星星套裝門運到邊境,賣到國外去!星星一營銷人員大膽地萌生了讓星星走出國門的想法。星星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,拉了一車套裝門到邊貿集市展銷,很快就被俄羅斯人搶購一空,急于購貨的訂單也雪片似地飛來……當年,星星借力邊貿這個“擦邊球”,賺取外匯收入折合人民幣超過60萬元,實現了“外貿”零的突破。
這給了星星極大的啟示:做全球貿易,能讓銷售額成幾何倍數增加。2001年,星星正式啟動了外貿出口工作。經過3年多的艱辛努力,星星終于在2004年獲得了自主品牌出口經營權,從此,星星的一扇扇竹門,化作征帆,通江達海,走向俄羅斯、哈薩克斯坦、越南、緬甸等十幾個國家。2007年,星星的銷售額高達5億元,其中出口創匯近300萬美元。
星星何以能打開通向世界的大門?“在明確自身定位的基礎上解放思想,有敢于‘走出去’的意識是第一位的。”劉傳清這樣總結。當然,根據市場需求,研發企業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,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,也是星星可以“走出去”的堅強后盾。
隨著星星走出國門,規模化生產的問題也日益凸顯。星星先后在巫溪縣、萬州區建立了20多個竹材生產基地,在開縣白鶴工業園區征地287畝、投資1.8億元,建設三條年產200萬套的現代化套裝門生產線。到2010年,星星年產值可達10億元。
而制度創新也擺到了星星的面前。從2000年初始,星星就嘗試走“一手聯農戶,建立原料生產基地;一手辦企業,發揮龍頭帶動作用”的道路,形成了市場—企業—農戶的產業鏈,“產、加、銷”一條龍以及“農、工、商”一體化的新模式。他們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,把退耕還林、綠化荒山和庫區水土保持工程項目有機結合起來,加速建設速生竹材基地,實行“訂單農業”,帶動400個村、20余萬農戶增收3760萬元。
或許,“星星”之火,“創新”燎原的大戲才剛剛開始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未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,如轉稿涉及版權問題,請作者聯系我們處理。我們對頁面中展示內容的真實性、準確性和合法性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。
如內容信息對您產生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。
15811192007
今天已經有 308 人獲取加盟資料
中國木門網采訪勁庭木門董事長王鵬
2025臨沂門博會,中國木門網采訪華強木門品牌經理馬翠翠
2025北京木門展,中國木門網采訪京京木門趙總
2025北京木門展,中國木門網采訪金迪木門何總
2025北京木門展,中國木門網采訪艾穆德木門朱總
2024年度木門及門墻柜整裝十大品牌獲獎名單
2024門業及定制家居品牌峰會暨中居聯杯·2023年度木門及門墻柜整裝十大品牌表彰盛典圓滿落幕
新潮澎湃 - 2024門業及定制家居品牌峰會暨中居聯杯·2023年度木門及門墻柜整裝十大品牌表彰盛典將于2024年3月14日在北京隆重舉行。
吉爾茨木門榮獲2023年度中居聯杯木門十大消費者喜愛品牌榮譽.
潤京木門榮獲2023年度中居聯門墻柜整裝十大品牌。
讓加盟更誠信 讓選擇更放心
立即咨詢做有權威的品牌